在广东花了40亿,被逼疯的香港游客,竟开始排队送钱了
广东和香港,是彻底互换人设了!
2014年,100多名香港人游行示威,呼吁限制内地游客的数量,甚至称内地人为“蝗虫”。
不久前,还有香港航班空姐公然歧视说普通话的内地游客,“不会说英文就不给毛毯”。
然而很多人不会想到,仅过了几个月,他们就上演了一出大型魔幻打脸现场。
今年,香港人态度直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急转弯:不仅为了来内地苦练普通话,很多内地商场都被香港人挤爆,连内地的卫生纸都要屯回去。
不知道的,还以为香港在闹饥荒。
没来过深圳的香港人想来,来过的还想再来。
逼得深圳人都有了幸福的烦恼,“为了让香港同胞们玩得好,现在都少出门了。”
有人推算,港人7月在内地消费金额或高达近40亿元。
从歧视内地,到内地真香,不到1年,为啥香港人开始排队送钱了?
港珠澳大桥“活久见”巨堵
暴雨都挡不住
最近几个月,广东人都被一件事搞疯了:去哪都要排长队,连晚上去个商场厕所还是人挤人。
过去一直被诟病“没什么用”的港珠澳大桥,在国庆假期罕见出现大塞车,连大暴雨都挡不住这夸张的香港人流。
因为香港游客太多,内地多个app的下载量蹭蹭上升,热门程度直逼榜首。
有人因为太迷恋这一口,回香港也要找人带货,催生了一股反向代购热。
贡献餐饮GDP不算啥,疯狂的香港人,甚至能以一己之力让商场起死回生。
去年皇庭广场还深陷“挂牌拍卖转让”风波,今年则成了排队主流选手。
有人三更半夜去洗脚城,都要排队等两个半钟才有技师。
香港当地的士司机都透露,哪怕节假日如复活节,收入都不太好,夜班连1000元都赚不到。
其实香港也并非完全祛魅,今年国庆,香港的几个打卡地标,同样是人山人海。
不过必须承认的是,香港不少曾被称为“内地必逛”的购物天堂,都在慢慢失去人气。
从商场,卓悦、崇光等香港巨头,这些年人流冷清,甚至有的分店人去楼空。
再到饭馆,香港人精致的茶文化早已跌下神坛,翠华餐厅在内地的门店越关越多,在香港的经营也大不如从前。
首当其冲的就是贵。有人来香港两天,光车费就花了几百。
而且在一些门店,不少服务员还很冷漠,有人感叹回内地都不适应了。
一些商家的冷漠,甚至连香港人自己都感觉受气。
因为物价不高、当地人热情,澳门也成了今年最火的旅游地之一,大有当年香港的架势。
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《2023年上半年出境旅游大数据报告》,在今年上半年,澳门位居内地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首位。
都是出来玩,谁也不想花钱买罪受。
结语
过去,旅游还是“拼规模”时代。谁是有名气的大城市,哪怕物价再高,体验再差,也不愁游客来打卡。
而如今,则是“体验打天下”,哪怕再不知名的小县城,只要抓住用户体验一点,也能一夜爆火。
不光是香港人,越来越多的人,对内地都是心服口服。
苹果CEO库克,最近来成都,情不自禁被“绝美”夜景折服。
今年杭州亚运会,全民学英文的杭州人,更是一己之力重新定义什么叫“东道主”。
其实,从年初重工业小城淄博逆袭开始,死磕并坚守用户体验,就已经验证了一个最朴实无华的真理:逼疯自己,才能卷死同行。
在年轻人反向消费的大潮下,这一点更应该成为所有旅游业的天条,不分国界,也不分地区。
香港赚钱广东花,看起来是一个时代的割裂,实则是商业世界的自然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