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OpenAI想要“通吃一切”,创业者们还有哪些机会?
OpenAI的DevDay(开发者大会)北京时间11月7日凌晨两点在旧金山举行。OpenAI在本次DevDay上发布了一系列“爆炸式”的更新,包括:
更强大的GPT-4 Turbo模型(128k上下文窗口,更新到2023年4月的知识库,多模态,更快的速度)
助手API(提供类似Github Copilot的能力,可基于自然语言创建AI应用,增加使用代码解释器和检索等新工具)
GPT+GPT Store(用户可以在ChatGPT中用多模态模型构建自定义的类Agent轻应用——GPT,还能将自己构建的GPT放到GPT Store中分享并获得收入)
针对企业的GPT-4模型微调开放,Custom models(可定制的客户模型)
GPT+GPT Store的推出,与此前的Plugin相比,显然让OpenAI离“AppStore时刻”更近了一步。可以预见,这将帮助它建立起庞大的开发者生态。而且每一个GPT,都可以看作是一个Agent,在无数的消费者和开发者的努力下,这显然将让AI Agent的应用和研究往前推进的速度大大提升。
更低门槛的AI应用开发,更安全的版权保护
说到开发者生态,除了GPT Store,API显然是更重要的部分,而在API中最重要的显然是助手API。这是一个类似于Github Copilot的工具,它能够遵循特定指令,利用额外知识,并可调用模型和工具帮助开发者完成编码任务。
它具有代码解释器,数据检索,函数调用等一系列功能,可以让开发者以最低的成本,构建多模态的AI原生应用。
此外,OpenAI推出了版权护盾,优化了系统内置的版权保护措施保护,如果AI开发者面临有关版权侵犯的法律索赔,OpenAI将介入并支付所产生的费用,这个版权护盾适用于ChatGPT和开发者生态。
从浅到深的三重功能满足企业用户
对于企业用户,OpenAI从ChatGPT企业版和模型层面都有更新。
对于最轻量的企业应用,客户可以用ChatGPT企业版+GPT来定制化企业应用,而且可以使用属于企业的专有数据集。
对于垂直领域性能要求更高的企业用户,目前OpenAI已经开放了GPT-4模型微调,相比此前的GPT-3.5模型微调,不仅模型本身的能力更强,而且安全性也有提升。
对于需要接入巨型专有行业数据集(至少数十亿Token)的企业用户,OpenAI推出客户定制模型计划。这一类企业用户可以与OpenAI的专属研究团队合作,针对其特定领域训练定制GPT-4模型。OpenAI会遵循企业隐私政策,定制模型不会提供给其他客户使用或共享,也不会用于训练训其他模型。但是目前这个计划名额有限,而且价格相对昂贵。
当OpenAI想要“通吃一切”,创业者们还有哪些机会?
相信看完OpenAI在各个方面更新后,不少AI领域创业者的心情应该是又兴奋又焦虑的。兴奋是看到了AI更多的可能性,焦虑是因为OpenAI这一回边界拓得太宽了。无论是ChatGPT的更新,还是可定制模型的更新,都可能在消费者和企业级两个层面“杀死”一些创业公司。
首先被“杀死”的就是套壳GPT模型的创业公司,例如Jasper,一边裁员,一边降估值。还有一些做应用搭建平台的公司,面对GPT Store也难免睡不好觉,另外就是一些做垂直模型的公司,也要直面GPT-4客户定制模型的威胁。
那么,哪些类型的创业公司能够在Google,Meta等老巨头和OpenAI这个新“巨头”的挤压下如鱼得水呢?
首先是能让这些巨头反过来成为客户的公司,例如让AI模型训练可控的MLops平台,这个领域的佼佼者Weights&Biases就让OpenAI成为了它的客户,GPT-4都是在它的平台上训练的。
当然还有HiddenLayer或Protect AI这样从模型层面保护AI安全的公司。
另外就是能让AI应用运行变得低成本,低能耗的公司,无论是从硬件层面切入,做AI推理芯片的d-Matrix(将推理成本降低30倍),还是从软件层面切入,做AI部署平台的CentML(用同样的硬件,成本降低80%),都不会惧怕OpenAI。
最后就是做AI应用。当然不是做的套壳GPT或其他开源模型的轻应用,这些轻应用的思路是用AI的锤子去找行业的钉子。
而是先有对细分行业的深度理解,并且拥有行业的独有数据,然后创建应用,让AI来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独特痛点,才能建立护城河,在什么都想做的巨头笼罩下“杀”出一条路。
例如,为游戏NPC赋予灵魂的inworld,还有Tinder前CEO创立的情感类AI应用Meeno。
对于中国的创业者,同样面对着巨头环绕的环境(百度,阿里等巨头都已推出完善的大模型体系),那他们的机会,就在于工具,平台和应用,而且是“深”应用,不是“套壳”应用。我们期待新一代的“张一鸣”们批量涌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