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嘉诚创业时期经历(李嘉诚创业初期故事)
李嘉诚创业初期故事
李嘉诚起初就在舅舅的钟表店里当学徒,虽然干的都是泡茶扫地的杂活,但他手脚勤快,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学会了察言观色、见机行事等为人处世的技巧。
在这期间,李嘉诚的表妹庄月明被这个有上进心的小伙子吸引,庄姑娘也有意无意地向父亲庄静庵表露自己的心意。
外甥变成了女婿,李嘉诚获得了庄静庵的5万元创业资金,这才开办了塑胶花厂。
李嘉诚创业过程中的重要经历
1928年7月29日,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潮安县北门街面线巷的一个书香世家。如今,李嘉诚的祖屋还保存在面线巷,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眼光。
许多人猜测,李嘉诚是不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后代。当然不是。根据李嘉诚的族谱记载,李嘉诚一家最初是福建莆田人。在明末清初之际,为了躲避战乱,李嘉诚的先祖举家搬迁到广东潮州,自此定居下来。在清朝时期,李嘉诚祖父辈勤奋读书,出了不少人才。因此,李家在当地算得上是深孚众望的名门望族。
李嘉诚的父亲叫李云经,教过书,经过商。最终经商失败,回头又拿起了教鞭。这说明,李云经有经商的意识,却没有经商的能力。
在父亲的教诲下,李嘉诚从小就爱好读书,5岁就进入观海寺小学读书。在那个时代,学校和庙宇是不分家的。所以,李嘉诚在和尚们低沉的诵经声中,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经历。
李嘉诚继承了父亲聪明好学的优点,学习成绩在班上居于前茅。如果按照这条人生轨迹继续下去,李嘉诚将来会与父亲一样,成为一名“桃李满天下”的教书匠。然而,一场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,也改变了李嘉诚的命运。
二
这场战争,便是抗日战争。
1937年7月7日,以七七卢沟桥事变为标志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。1938年10月,在武汉会战爆发之际,日军趁粤军余汉谋部主力调出广东之际,分兵进攻潮州等地。日军飞机出现在潮州上空,对城区进行狂轰滥炸。城区居民在混乱之中,纷纷逃走。
李云经一家又将逃到哪里去呢?
当时,太平洋战争还没有爆发,香港还处于太平盛世,一派欣欣向荣,许多大陆人将香港视为逃难的去处。李云经妻子叫庄碧琴,她弟弟叫庄静庵,是香港有名的钟表商人。于是,李云经就把一家大小带到香港来,投靠妻弟庄静庵。
三
庄静庵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。他没读过什么书,只有小学文化,从一名银号的学徒工做起,历经坎坷,成为一名表带厂的老板,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。后来,庄静庵“杀入”钟表工业,成为香港最大的钟表制售商。在庄静庵的带动下,香港成为全球钟表出口量最大的地区,出口值则仅次于瑞士位居世界第二。
这是后话。李云经一家投靠庄静庵后,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。平心而论,庄静庵毫无瞧不起李嘉诚一家的意思,但是在商言商,他不愿意李云经到自己的公司做事,以免让亲情关系扰乱公司秩序。因此,李云经不得不跟那些年轻人一样,到外面寻找工作的机会。经过几次碰壁后,找到了一份小职员工作。
李嘉诚则进入一所中学念初中。这所学校,与大陆学校不一样,使用英语教学。最初,李嘉诚坐在教室里听得云里雾里。但他明白,自己要想在香港立足,就必须学习好英语。于是,李嘉诚利用一切休息时间来练习英语,终于跨越了这道关口,能够像其他香港人一样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。
四
这段时间,他们的日子过得清贫而安稳。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,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。
1941年12月8日,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为标志,太平洋战争爆发。日军在东南亚燃起战火,并突然进攻了香港。驻守香港的英军被打得措手不及,只象征性地抵抗了一阵,就宣布投降了。
香港被日军占领,进入最黑暗的“日据时代”。
李云经一家的日子过得更加艰难。1943年冬天,李云经患病去世,时年45岁。家庭的重担,一下子全部落在15岁的李嘉诚身上。
学业是无法继续下去了。李嘉诚只有找一份工作,来养活一家大小。庄静庵仍然没有表示让李嘉诚到他公司上班的想法,李嘉诚只好跟父亲一样,自己去外面找工作。“日据时代”,百业萧条,找一份工作谈何容易?李嘉诚每天一再碰壁,失望而归。
五
这时候,庄静庵主动提出,要李嘉诚到他公司上班。
原来,庄静庵早就有意让李嘉诚进他的公司。可他担心李嘉诚不知道找工作的艰难,就有意对他进行一番磨练。令人意外的是,李嘉诚拒绝了舅父。他要靠自己的本事找一份工作,来证明自己的能力。
没过多久,李嘉诚终于找到一份茶楼店伙计的工作。这是李嘉诚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。李嘉诚工作了一年后,才辞掉这份工作,进入庄静庵的公司。李嘉诚在舅父的公司没有做多久,就“跳槽”去了五金厂,做推销员。后来又去塑胶厂做推销员。事实证明,这段推销员经历对李嘉诚的一生影响极大,锻炼了他做生意的基本技能。
六
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香港经济迎来了复苏。李嘉诚审时度势,决定开始创业。他所选择的行业,就是塑胶花。
创业谈何容易,首先本钱就是一道难关。李嘉诚工作多年,工资大多数都补贴了家用,没有什么积蓄。在这个重要的时刻,庄静庵伸出了援手,借了他5万港元。我们现在来看,5万港元也就是一套比较好一点的西装。可在上世纪50年代初,一名香港工人的月薪只有两三百元。5万港元绝对算一笔巨款了。
那么,给塑胶厂取一个什么名字呢?李嘉诚经过一番选择,确定为“长江”。为什么是长江呢?李嘉诚认为:“长江不择细流,故能浩荡万里。长江之源头,仅涓涓细流,东流而去,容纳无数支流,形成汪洋之势,日后的长江 塑胶厂,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,由小到大。”
一锤定音,长江塑胶厂横空出世。
经过几十年的拼搏,长江塑胶厂已经发展成一个跨国集团公司。截至2015年4月30日,长江集团旗下在香港上市之公司的总市值为10540亿港元。长江集团的业务遍及全球53个国家,雇员人数约28万名。李嘉诚连续21年蝉联香港首富,1999年始连续15年成为华人首富。
李嘉诚的成果,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拼搏。曾经,有一位记者问李嘉诚:“今天你拥有如此巨大的商业王国,靠的是什么?”李嘉诚回答说:“依靠知识。”
有位外商也曾经问过李嘉诚:“李先生,您成功靠什么?”李嘉诚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靠学习,不断地学习。”不断地学习知识,是李嘉诚成功的奥秘。
是的,对于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来说,一定要在最好的年龄,努力学到最好、最多的知识。道理很简单,李嘉诚不努力的话,就是给他千万家产,也能够迅速败光;我们大家不努力的话,没人会给我们想要的生活。
李嘉诚创业成功的故事
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励志创业故事
李嘉诚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。他的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,父亲李云经也受过很好的教育,以教书为职业。李嘉诚从小就受到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,3岁就开始读唐诗,到小学毕业时,已经能读《红楼梦》、《老残游记》、《资治通鉴》了。
可是,李嘉诚3岁时,祖父就去世了,从此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差,生活越来越困难。父亲几次被迫丢下教鞭,到南洋去做生意,然而都没赚到钱,最后还是回到家乡来教书,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。李嘉诚放学后,常常到码头边去捡煤屑。父亲生了病,也没有钱去医院,还要坚持工作,有时候一边批改学生的作业,一边大口大口地吐血,使小嘉诚深感心痛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李嘉诚一家人离家逃难,先后在汕头、惠阳、广州等地流浪,经常露宿车站。父母和小嘉诚都不得不到大街上卖香烟、糖果、针线挣点钱,忍饥挨饿过日子,最后一家人逃到香港避难。李云经积劳成疾,终于病倒在床。1943年,还不到40岁的李云经就离开了人世。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从此失学了。
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,到处都是失业的人,李家寡母孤儿,就更难找到工作了。母亲设法批发一些塑料花去卖,每天只能赚到几角钱,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五口。李嘉诚是家中的长子,对母亲非常孝顺,他不能不帮助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负,所以到处找事情做。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怜,答应收留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。16岁的小嘉诚,从此踏进纷纭复杂的社会,开始了顽强拼搏的人生旅程。
李嘉诚创业成功的秘诀
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,小时候家乡遭到日本人的侵占,不幸沦陷
父亲只好携带家小,背井离乡,流落到香
港。李嘉诚在香港只念了两年书,父亲就
病逝了,家境陷入困境。为了供养母亲
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,他毅然挑
起了小当家的重担,辍学就业,踏进了五
花八门的社会。开始,李嘉诚为一家玩具
制造公司当推销员。失学的李嘉诚还利用
工作之余到夜校进修,补习文化。不到2
0岁的他便升任塑胶玩具厂的总经理。两
年后,李嘉诚把握时机,用平时省吃俭用
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。
他将其命名为“长江塑胶厂"
李嘉诚创业初期故事简介
李嘉诚的第一桶金是做塑胶花生意赚来的。李嘉诚刚开始创业时,在香港偏僻的地方搞起了塑胶花工厂,开始的时候非常艰难,没有人脉,没资金,竞争不过那些大厂,但是他的为人深受当地人和老外的好评,大家也愿意光顾他的生意。李嘉诚赚到第一桶金后,就成立了长江地产公司进军房地产。
李嘉诚创业经历及启示
李嘉诚借钱开了一家塑胶厂,靠卖塑料花,赚到了生涯第一桶金。李嘉诚靠着敏锐的商业头脑,从小做大,后来又敏锐的发现了地产市场的巨大商机,踏足房地产。